2009年7月19日星期日

暑期停课通告

Dear all,

在我暂时离开卡城之前,为了让各位能够继续在家里自己练习,我准备了两份瑜伽方案,时间大约30分钟,希望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让瑜伽成为您的生活习惯。

我返回的日期是8月8日,周一(8月10日)就继续上课。

过去的几个月来,你们是我学习的动力之一,你们的坚持不懈、渴望的目光、疑惑的样子、真诚的微笑,都在鼓励我要与你们一起“把瑜伽进行到底”。我会想念你们的!

有事情,可以发email或打电话,成都手机:+8613708025999

希望各位美女、帅哥尽情享受最美丽的夏天!

瑜伽哲学对苦难根源的认识:

1. 对“我是谁”的漠视或混淆
2. 相信存在另外一个自己,一个“自我”
3. 对享乐的依恋
4. 对痛苦的厌恶
5. 由于惧怕死亡而留恋生命

瑜伽与佛教

要想开悟,最好的方法便是集中注意力并做到全神贯注,如果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或打断的话,就很难做到这一点。
思忖瑜伽和佛教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必须意识到,佛陀本身就是印度人,他精通吠檀多哲学,是瑜伽的修炼者,并致力于探索一种通过体验了解哲学的方法。作为瑜伽艺术的修炼者,佛陀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事业中,通过苦练获得了回报:开悟。

佛陀传教的核心是四圣谛,他在开悟后的第一次布道中对四圣谛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佛陀宣扬的第一条圣谛就是苦谛:人生存在的本质为苦。第二条圣谛是集谛:造 成痛苦的根源在于业与惑。第三个圣谛为灭谛:可以通过忍受世间诸苦获得涅槃。第四条圣谛为道谛:揭示出获得涅槃解脱的清净道,即佛教徒所知的“中道 ”。(包括:正确的认知,正确的意图,正确的言语,正确的行为,正确的工作,正确的努力,正确的觉察,正确的专注)
佛教和瑜伽思想流派都认为,超然于双重思想状态之外时就会开悟。克利须那在薄伽梵歌中阐述了舍心的重要性。
迷惑来源于爱与恨的双重性;万物众生都生而因此受到迷惑(奥巴拉蒂,第7:27章)。
慈悲为怀的佛陀有曰:“当所欲而不获时,我们心有不快;当所获非所欲时,仍然郁郁不乐。当我们无所欲、无所好时,我们就会获得解脱。”
帕坦伽利对瑜伽的定义是将心绪倾向悬止称为瑜伽(第1:2章),就是说当你的心绪不再波动时,便进入了瑜伽状态,体验到真正的“自我”,进入“三摩地境界”,即快乐、极乐和狂喜。
瑜伽经《astavakra samhita》称:凡认为己身解脱者即为解脱,凡认为己身羁束者即被羁束,思想使之然也。若认同永生不灭者,就可得以永生。

“意欲寻求开悟,就必须追根溯源。万物事出皆有因。开悟的根源在于仁爱。”
— 十四世达赖喇嘛
仁爱是佛教和瑜伽的核心教义。
帕坦伽利的《瑜伽经》称:奉行非暴力(不伤害他人)将带来善业,从而最终得以享受快乐和平静。第2:35章说道,不给别人造成痛苦者,可免遭痛苦。
我们所有的想法、言语及行为都将种因得果;鉴于此,我们对其它所有人都应友善、仁慈。
佛教和瑜伽都旨在开悟。在开悟境界可以实现绝对的万物合一。因此,他性是开悟的业障,而仁爱则是良药。仁爱是从他人(所有人)中反观自己的能力,反观要清晰、有力度,要足以消除他性。他性消除时,合一才能得以存在。这就是佛教用语中所谓的色即是空。
佛教和瑜伽都认同,世间有苦难,而人也可以脱离苦难。这一古老的教义认为,仁爱是获得解脱的法门。冥想是一种佛教徒和瑜伽修行者用以超脱心绪波动 (双重思维过程)的瑜伽术,从而实现万物合一。佛教徒称之为空。瑜伽修行者称之为绝对自我。莎士比亚说:“即使玫瑰不叫玫瑰,依然芳香如故。”
sharon gannon, 2001
莎伦•甘农,2001年出版

2009年7月15日星期三

瑜伽的历史: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我们已经了解了“瑜伽是什么”,我们接下来要了解瑜伽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了解了瑜伽的历史可以扩展我们的知识范畴,也会让瑜伽更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经过现代的考古证明,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印度河文明中,就有了瑜伽的实践。后来阿瑞安人进入了印度河流域,并与当地土着结合,也吸收和传承了瑜伽,做为他们宗教实践的重要修行之一,但真正将瑜伽发扬光大并传承下来的,主要还是游离于当时正统的婆罗门社会以外的自由思想家的流浪的哲人伊耳,他们包括瑜伽行者,苦行者,圣者,祖师,先知和森林哲学家。透过他们的长期坚持与发展,瑜伽行法深深地进入印度社会的各个阶层去了。

到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新兴的佛教也充分吸收了瑜伽,作为其宗教修行的法门,后来佛教大乘和密宗都强调和发展了瑜伽的修行法。(注意佛教跟瑜伽的关系)

现代学者将瑜伽分为四个时期:

一、前古典时期

由公元前5000年开始,直到《犁俱吠陀》的出现为止,约有3000多年的时期,是瑜伽原始发展,缺少文字记载的时期,瑜伽由一个原始的哲学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修行的法门,其中的静坐、冥想及苦行,是瑜伽修行的中心。

二、古典时期

由公元前1500年《吠陀经》的出现,将瑜伽开始有系统的记载下来,到了《奥义书》更精确的记载瑜伽,到《薄伽梵歌》的出现,完成了瑜伽行法与吠檀多哲学的合一,使瑜伽这一民间的灵修实践变为正统,由强调行法到行为、信仰、知识三者并行不悖。大约在公元前300年时,印度圣哲派坦佳里 (pantanjali)创作了《瑜伽经》,阐述古典瑜伽的理论。全书共195章节,将瑜伽定义为:yama 控制;niyama 纯洁的操守;Asana,身体姿态;Pranayama,呼吸的控制;dharana,集中意念;dhyana,冥想;Samadhi,至善境界 8个分支,意在传播瑜伽的智慧精髓。古典瑜伽的特征之一便是在修习瑜伽功的同时研读圣书。而瑜伽经的最具颠覆性特征便是其哲学二元论,即物质必须与精神分离,才可得到精神的至善境界。这与前-古典瑜伽或韦达瑜伽大相径庭,后者强调物质与精神的合二为一。

三、后古典时期

由《瑜伽经》以后,为后古典瑜伽。主要包括了《瑜伽奥义书》,密教和诃陀瑜伽。《瑜伽奥义书》有二十一部,在这些“奥义书”中,纯粹认知,推理甚至冥想都不是达到解脱的唯一方法,它们都有必要通过苦行的修练技术所导致的生理转化和精神体会,才能达到梵我合一的境地。因此,产生出了节食、禁欲,体位法,七轮等,加上咒语、手印、身印、尚师之结合,是后古典时期瑜伽的精华。后古典瑜伽的时代催生了丰富的瑜伽文学创作与各异的修习分支,其中包括瑜伽气功(hatha)与密教瑜伽哲学经典(Tantra)以及如雨后春笋般建立的瑜伽专门学校。后古典瑜伽不再渴求从现实中解脱,而是强调捕捉现在的时刻,接受现实。

四、现代瑜伽

在印度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瑜伽思想成为反殖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同时传统的瑜伽思想也在新的时代下吸收新思想、新文化,得到了新的发展。 19世纪的”克须那摩却那”是现代瑜伽之父。其后的”爱恩加”和”第斯克佳”是圣王瑜伽的领导者。另外印度锡克族的”拙火瑜伽”和”湿婆阿兰达”瑜伽也是二个重要的瑜伽派别。一个练气一个练心。

西方瑜伽的兴起

公元1800年前后,操持大师Vivekanada将后古典瑜伽引进美国。随后,后古典瑜伽历经多位大师的努力传播,奠定了西方瑜伽的传统。其中最著名的便是Paramashansa Yogananda,他建立了自我实现联盟,并撰写自传讲授瑜伽。时至今日,Yogananda所倡导的教义仍广受瑜伽修习者的推崇。

中国瑜伽的发展

瑜伽的中国起源,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传入的。

瑜伽虽起源于印度,但其核心思想却在有着同样悠久文明的中国,惊人的相似并在同一时期出现。如果抛开瑜伽来说冥想的话,我国的冥想在公元前5、6百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相关记载比如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庄子的“心斋”等,都与冥想类似。而瑜伽强调的天人合一(YOGA相应)思想在我国的《黄帝内经》中早有说到,其思想形成于上古,而成书于周秦,与印度瑜伽“梵我一如”理论形成的《奥义书》时代大致同时。

瑜伽据说起源于公元前2500年甚至更早的古印度大陆。公元前1400年雅利安人入侵并统治印度大陆后建立的婆罗门教沿用了瑜伽的修持方法,同样,印度的所有宗派,都以瑜伽作为修行的主要实践法门之一,佛教也一样。而且佛教对瑜伽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佛教传入我国的具体时间是公元67年,公元64年东汉汉明帝梦见佛祖,后派人去西域取经迎法,回来已经是公元67年了。

瑜伽在佛教中属于修持三学“戒、定、慧”中的“定”的范畴。“定”,就是“禅定”,也是“止观”,就是瑜伽修持。所以,瑜伽传入中国应该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传入的,而YOGA的汉语音译“瑜伽”最早也是出现在汉译佛教经典中。

瑜伽是古印度各宗派对自我调制以锻炼身心的功夫的统称,印度佛教亦称禅定为瑜伽,修禅定者被称做瑜伽行者、瑜伽师、瑜伽士(男性)、瑜伽尼(女性)。印度大乘佛教时期的中后期,出现瑜伽行派,而唐玄奘主要在这一时期入印求法,归国后创建了唯识宗,其理论思想根基主要来源于印度瑜伽行派。玄奘大事的高徒窥基在《唯识记述》首次解释“瑜伽,义为相应,有与境、行、理、果、所化机感相应五种义”。中唐以后,瑜伽一词多见于佛教著论中,但称禅定为瑜伽者仍不多见(密宗除外),宋元以后,瑜伽专用于称密宗,密宗僧被称为“瑜伽僧”由明太祖敕为定制。

在印度,至今仍将各种修炼方法统称为瑜伽。瑜伽一词在欧美早以被人熟知,而我国则是最近几年才渐渐流传得益于一位瑜伽修炼者--张蕙兰(瑜伽名字是瓦伊史那瓦·达西)在中央电视台的大力推广。1985年张蕙兰通过中央电视台,张蕙兰和瑜伽走入了千家万户,深入了成万上亿人的心中,瑜伽就此深受人民的喜爱,蕙兰也就成为中国大陆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蕙兰老师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当代中国“瑜伽之母”。

古代瑜伽和现代瑜伽的区别

古时的瑜伽是修练灵魂的。是将”真正”的”我”由肉身的”我”中修练出来,去和永恒不变的”梵”结合为一。这样,我可以脱离六道轮回,达到三摩地的法喜之中。现代的瑜伽是修练身体的,经过瑜伽体位法的练习和呼吸法及静坐,将身体的肌肉、骨骼及内分泌系统调节到最健康的位置,可使人青春不老且身心愉快。

2009年7月14日星期二

Baptism

Today
My life begins anew
Blessed by my Lord and strengthened
by His sacrament of Holy Baptism.

My old ways are behind me and
I shall dress in Christ daily
throughout my new life,
seeking His guidance
for my purpose
and direction,
ever knowing
He is always with me,
Guiding me,
Ready to catch me when I falter.

This gift from God,
Esteemed glorious
Through the Word,
Shall keep me in His stead
To the end of my days on earth,
Till I dwell with Him in eternal glory.

Thank you Lord, for this great gift.
Help me live in repentance
And walk in Baptism
To your glory forever and ever.

2009年7月13日星期一

如意瑜伽学员须知和瑜伽馆的行为礼仪

1. 在你进入瑜伽馆请立即关闭你的手机。如果万一你的手机已经被带进教室而且又响了或震动起来,请不要接电话!
2. 请提前十五分钟到达瑜伽馆,提前五分钟进入教室。这是瑜伽馆准时的概念。在上课开始前请尽量保持静默,做一些简单的伸展预热你的身体,让自己进入状态。
3. 请不要在课还没有结束时提前离开教室。尤其不应该不做最后的放松和冥想,因为其实它们才是一堂瑜伽课最重要的部分。你在这之前离开就好象你辛苦地播种了一年但在快要收割的时候,你却放弃离开了。如有特殊情况需要提前离开,请在课开始前事先告诉教师。
4. 请不要在瑜伽课开始前2~3小时内进食。尤其是固体食物。当然也不该饥肠辘辘,否则你也完全不能完全专心。可以事先一小时吃些甜的饮料或水果。记得在上课开始前先解大小便,这会使你的练习变得更专注、轻松和有效。课后先坐一会喝点水,可在20~30分钟后进食。
5. 请处在月经期的学员不要做身体倒置的姿势,也请避免过度劳累的练习。最好在课前事先告诉教师你以往的病史、今天身体的特殊状况或某部位的不适和疼痛。
6. 请穿舒适的运动服或不会束缚身体运动和呼吸的服装来上课。出于卫生的考虑,最好用你自己的瑜伽垫。不要涂浓重的香水来上瑜伽课。
7. 瑜伽不是一种身体上的竞技运动。也不是体操和舞蹈表演。瑜伽首先教会你平静地面对并理解我们每个人身体的局限性。所以不要在意你没有其他资深学员柔韧,你的体验、呼吸和心态更重要。明显的疼痛不是瑜伽练习的一部分,因此你自己要为保护你的身体负责,不要做超出身体承受限度的练习。如果在上课时感到任何不适,请马上停止该式的练习,并及时通知导师。
8. 在练习时请注意主动照顾到其他学员的需要,在位置、器材和空间的使用上不要只考虑你自己的需要,要有配合和谦让的态度,这才是瑜伽真正的精神所在。

瑜伽三脉七轮


瑜伽也是一种性灵的修持,唯有经由性灵的修持,才能对自己内在潜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唤醒并开悟内在沉睡的能量。瑜伽是一种使修持者本体与宇宙至上的本体联结 起来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方法。瑜伽可以意识控制各种情绪及倾向。瑜伽的体位法、呼吸法和净化法只是为心灵做好准备,因为达到天人合一和开悟的境界并非容易,而人们只习惯于对外在世界进行观察证明和判断,却不习惯观察内在、发掘人体本身以了解生命内在的秘密。要想达到至上的目标,首先是不执着,其中包括思想、欲望、感情等方面的不执着。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是否很难做到?

只有在最深沉的静坐观想和禅定的状态下,直接从本身内在之中得到的直觉知识,才是最高的知识。

人体内有强大的精神能量,潜伏于脊柱底端海底轮(会阴穴)沉睡着,一般人并不知道这一秘密。

修持者就是要唤醒这一沉睡的性灵,使之沿脊柱上升,经过脊柱中七个神经血管丛(即轮),并与脑部顶轮相结合,达到至高境界。

人体内有无数的精细神经脉,亦称经络,是一种能量运输的通道,数量多达几十万根。有粗钝的,有精细的,肉眼看不见。这些神经中有十四条较为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条:中脉、左脉、右脉,中脉尤其重要,修持者非经此不能得到大成就。 中脉在脊髓内,由脊柱尾部海底轮(会阴穴)直升至顶轮穴。左脉早在中脉右边,名阳脉,性热。左、中、右三脉的最低交会点均在脊柱骨尾端海底轮处,它是宇宙 能量或称之为灵热的储存库。此处能量只有经修炼后被唤醒并与顶轮会合后,才能称之为大智慧。

人体的脊柱共有24节,颈椎7节,胸椎 12节,腰椎5节,所有神经脉都起源于脊髓。 的体位法就是锻炼这根脊柱骨,使24节脊柱灵活畅通,有病医病,无病延年益寿。任、督二脉左右各一寸半处有几十个重要穴位,所以经常以气去疏通三脉,能增 强身体素质,在中脉上共有七个轮,它们是海底轮、生殖轮、脐轮、心轮、喉轮、眉间轮、顶轮,均起于骨髓内。不同的轮控制人类不同的情绪和感觉,也是人体的不同腺体。

瑜珈七轮(Chakas)4--心轮(仁爱轮 Heart/ Anahata Chakra)

心轮在我们胸部正中,胸骨的后面,它的颜色是紫色,有十二块花瓣。心轮相应于心脏神经丛(Cardiac Plexus)照顾着我们的心脏及呼吸系统。
  当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抗体会在胸骨内形成,起着抵抗疾病及外来入侵的作用。如果在童年时得不到母亲的照顾,这部分的能力便不能健全发展,长大 后会变得很胆小、害怕黑暗,害怕犯错,唯恐别人伤害他。 此中心的左侧回受到阻塞,表现在左手的小指,会有麻痹、刺痛,发热或沉重的感觉。
  此中心的右侧,反映父亲方面,父亲失职或过份专制,此中心之右侧会逐渐受到阻塞,表现在右手的小指。
  心轮的特性是爱心。心轮打开了的人,会自然生出一种仁人爱物之心,这是一种无条件的爱,不是因为某种功利的目的才这样做。心轮打开了的人,能超 越一己形躯之私,去关心和帮助周围的人。例如孟子说,如果我们看见一个小孩子跌入井中,我们便不期然要救他,孟子说这是不忍人之心,怵忑恻忍之心。后来儒 家解释孔子所说的「仁」,也是釆用这种一体之仁的意思。天地是生生不息的力量,如果我们明白到宇宙万事万物都是一体之所化,那么我们看见其它人受苦,就好 像是自己受苦一样。因此后世儒家又有民胞物与的说法,看见其它人,就像看见同胞骨肉一样,看见世间的万事万物,一草一木,就好像看见自己在世间的伙伴一 样。
  人的灵也是这样,在我们心轮左部的那一团火是宇宙的整体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反映,在物质上人有形躯之隔,在灵的层面,大家都是同一个整体的一个部分。因此这种爱是无条件的、无执着的。
  无执着的爱和有执着的爱很不同。后者像男女间的爱,是一种执着和迷恋。前者是无条件的,不会附着于任何人或事物。锡吕•玛塔吉女士常举一棵树的汁液为例,如果一棵树的汁液只眷顾着一朵花,停留不动,那么整棵树便会死掉。因此无执着的爱是周流不息的,才能润泽万物。

瑜珈七轮(Chakas)3--脐轮(正道轮 Nabhi Chakra / Manipura)

脐轮又译作正道轮,梵文叫 Nabhi Chakra,位于腹部中央肚脐的地方。这个轮穴的颜色是绿色,有十块花瓣。
   脐轮在身体上相应于太阳〔腹腔〕神经丛(Solar Plexus),掌管着我们的胃部和肠脏。如果一个人的家庭出现问题,或过份担忧钱财,便会出现胃病,表现在左手的中指上。如果是事业上的问题,则表现在右手的中指。若两手都有刺痛,便是整个脐轮出了问题。
   这个轮穴的特性是追求,它也掌管着满足感。自从进化伊始,深植在生命之内的是一种追求的需要。为了得以延续,生命首先要追求的是食物和水,越是高等的动物,他们所需要的也越多,越复杂。
   像现代的人,很少以得到温饱为满足,有了稳定的生活,还要去追求大量的财富。有了财富,便追求名誉、地位和权力。过去许多大圣大贤均指出,这 种对世俗财富和权力的追求是没有出路的。这些带着功利目的、不纯洁的欲望是不能得到真正满足的,就像一个无底的深谷,一个人拥有多少钱,多少权力,还是觉 得不足够。现代的经济学认为人就是这样的,于是说人的欲望是不能完全被满足的。
   如果一个人是敏感的话,他应该可以从自己的经验知道。当他没有钱没有权力时,他以为有了钱有了权力,便可令自己快乐,但那些有了钱有了权力的 人却一样生活得不快乐,他们的问题可能比没有钱没有权力的人还多。当一个人明白了这一点,他便知道所有这些物质性的东西都不能真正令他感到满足,他要追求 一些有永恒价值的事物。这时他便在进化的过程中迈进了一步,他成为一个真理的追求者,这种真理的追求者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而在现今这个时代尤其多。
   脐轮的另一特性是平衡,所谓平衡,就是过着一种中正平和的生活。过去的大圣大贤都教导世人要过一种中庸的生活,避免走向极端。
   如果一个人的脐轮受到启发,生活方面便会受到照顾,不愁衣食,在物质生活上也感到满足。这是因为那个人得到了瑜伽,是一种不求而得的结果

瑜珈七轮(Chakas)2--腹轮(真知轮 Swadisthana Chakra)

腹轮又译作真知轮(Swadisthana),在人体能量系统的示意图上,往往将它置于根轮之上,脐轮之下,但其实真知轮是没有一定位置的,它在腹部像个卫星一样绕着脐轮旋转。真知轮的颜色是黄色,有六块花瓣。
  真知轮在身体方面对应于主动脉神经丛(Aortic Plexus),它掌管我们的脾脏、胰脏和肝脏下部。真知轮是右脉的起点,如果一个人过度 活跃,过份思考和计划,便会使这个轮穴和整个右脉发热,长期的透支,便会使这个轮穴衰竭,无法照顾脾脏、胰脏和肝脏的需要,产生这些器官的疾病。如果一个 人的脾脏不好,便会生血癌,如果一个人的胰脏不好,便会生糖尿病﹔如果一个人的肝脏不好,他的注意力便不好,经常烦躁、胡思乱想,不能入静。
  真知轮相应的部位是大姆指,一个人如果有以上谈到的这方面的问题,会表现在右手的大拇指上,这时我们便应停止过度的思考,并用各种方法使肝脏凉化下来。如果一个人学习邪术或相信错误的学说,真知轮左部便会阻塞,并且表现在左手的大拇指上。
  这个轮穴的特质是纯洁的知识(Nirmala Vidya)和注意力(Nimala Chitta)。打开了这个轮穴的人,会得到纯洁的知识和从上天而来的创造力。
  所谓纯洁的知识是对应于真正的知识,或者说是世界的实相。我们在学校里所学的,都可说是相对的知识,这些知识只有一时一地的意义。譬如说英文只 有在说英语的国家及社群有用,这些知识都可以说是些实用性的知识,是为了应付生活才学的。但除了这些实用性的知识以外,在古代的经典中都说有一种超越的知 识,知道了这种知识,便会知道宇宙人生的整体道理。这种知识在过去被称之为「道」、被称之为「理」、或被称为「真理」。
  练习瑜伽以后,一个人的中脉会渐渐打开,外界的整体能量会进入他的身体,清洁他的各个轮穴,同时他大脑顶部的神经线会受到启发,使他得到一种新的意识,我们称之为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iousness)。
  他从前像一个盲人,在黑暗与无知当中,现在他有了光,他知道了甚么是对他好的,甚么对他不好。得到绝对的知识以后,他变成是自己的导师,他不用 别人告诉他要怎样做,他自己在内里已经知道,他会自动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会自动远离那些令他步向毁灭的坏习惯。这个人可能学历不高,甚至目不识丁,但他 所得的其实比他人为多,因为他得的知识是属于更高的意识层次。他所得的知识是绝对的,放之四海而皆准。

瑜珈七轮(Chakas)1--根轮(纯真轮 Mooladhara Chakra)

根轮又译作纯真轮,梵文是Mooladahra,意思是根部和支持。这个轮穴的颜色是珊瑚红,有四块花瓣,它的特质是纯真和智慧。这个轮穴是整个能量系统的根本,它的位置在脊椎骨底部,身体之外少许。
  在身体方面,这个轮穴相应于盘骨神经丛(Pelvic Plexus),照顾着我们的排泄系统和生殖器官。因此如果这个轮穴变得疲弱,我们便会 患上这些器宫的疾病。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性变成一种商品来贩买,许多人在性方面都变得随便,于是纯真轮很容易受到伤害。艾滋病便是这样形成的,如果停止不良的性习惯,清洁纯真轮,那么艾滋病也能够治好。
  纯真和智慧是一个人辨别是非对错最根本的能力。在现代,读得书多往往和智慧没有甚么关系,凭着一番理论,那些很有学问的人往往做出普通人都不会 做的蠢事。相反,那些读书比较少的农村居民,却有一种根本的智慧,过着一种简单和平衡的生活。纯真轮打开的人纯真得像一个小孩子,他们仍然保持着小孩子的 那种纯真和好奇心,他们生活于这个社会,却不会完全受这个社会的制约。
  根轮对应的部位是手掌和脚掌的掌跟处,如果根轮有阻塞、这个部位会有麻痹、刺痛,发热或沉重的感觉。每个轮穴都分左中右三部,如果左手有感觉,便是这个轮穴的左部有问题。如果右手有感觉,便是这个轮穴的右部有问题。如果左右两手有感觉,便是整个轮穴有问题。
  根轮是灵量的守护者,如果一个人的根轮太坏,灵量便不会升起。

2009年7月12日星期日

A Quotation by William Jennings Bryan

Destiny is not a matter of chance, but a matter of choice. It is not a thing to be waited for,it is a thing to be achieved.

2009年7月11日星期六

基督教苦难观

作者:slipp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前言
对于苦难,常人的反应多是负面的,原因可能在于过往苦难经验所直接带来的身心创痛记忆,以及由它难以理解的存在理由,衍生而出的对未来生命之 不安全感与价值虚无慨叹。这是历来人类共同的困境。我们当然可以在幸福时光里尽情歌颂欢乐,但却永不可能忘却曾经于苦难中流泪的记忆。在笑容的底下,压藏的正是潜意识里那不言而喻的苦难痕迹;是彼时之苦,映衬了此刻安稳之美。但苦难,仍始终是不受欢迎的。
基督教,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一个受苦的信仰。《新约圣经》记载耶稣被人羞辱地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一世纪的门徒们也曾四处躲避过罗马政府的逼迫;他们被鞭打、下监,他们经验过了苦难。但是,他们也在苦难中淬砺了上帝隐藏其后的恩典,并留下许多激励人心的文字遗产,其影响力直到如今。
在世纪末的今日,当「科学至上」的糖衣正随着如后工业化环境污染等问题而逐渐剥蚀褪化后,如此一个以「爱」为中心的信仰能带给现时代受苦的灵 魂多少程度的安慰呢?底下我将尝试以身为一个基督徒的立场,将基督教的苦难观作一个概略性的介绍,并多少试着与现代人的一般苦难观作些联结,期望能提供给身陷愁云阴霾的人一些方向、一些能重新绽放笑容的契机。
二、何谓「苦难」
在进入基督教的信仰体系里看苦难之前,也许我们需要稍停一步,先回过来确立一下我们所一直谈论着的「苦难」内涵,以避免后续的论述失去焦点。
苦难的定义
中文里「苦难」一词,可字面解释为「困苦与灾难」。在英文里,相关的字汇则有 "suffering"(受苦,源自拉丁文 sufferre,「在重压下忍受」) 、 "distress"(忧苦)、"agony"(痛楚)等等。所以,苦难通常只能是被动的忍受,如同突遭重压一般,往往令人感到万分痛苦、喘不过气,以致丧胆、 灰心、失望。而耶稣自愿走向十字架,默然接受众人置之于死的苦难,实非「 常人」行径。
苦难的来源
中文里面的「天灾人祸」一词,大致可以作为简单的苦难来源二分法;然而随着人类科技文明的进步,天灾与人祸的分野已不再是断然的泾渭分明。例 如非洲大陆长久以来严重的饥荒问题,除了种种自然因素如久旱、土壤贫瘠以 外,第一世界国家对他们所长期实行的掠夺式资本主义经济实也难辞其咎。
苦难对人的影响
苦难问题,除了其直接的身心压迫面向,也在于其所间接引起的人对生命意义之永恒追问:「到底我受苦的意义何在?」、「人生下来是为何目的?」 ;在原有的价值观不断被翻腾、直到寻得一个新的平衡之前,此时心理上的焦虑与不安全感极有可能再度影响生理,造成更为复杂的二度伤害。
三、基督教看苦难
由以上可知苦难是这么严重的一件大事、是如此的令人痛苦与费解,所以历来基督教神学界从来不会对它默不吭声。传统上〔暂时将一些所谓极端团体 ,例如「基督教科学会」(Christian Science) 等排除在外〕,基督教苦难观 基本的思考方式是:人要「成为绝对真理的工具」,从而所遭遇的苦难自然有其神秘不可解的奥秘。所以,若要从基督教的观点来看苦难,就不能不先去从 它的信仰脉络中寻出一些基本的思考方向,以求寻得一个较深度而适切的理解。
基督教的信仰前提
「有一造物者,人是他的创造物,人要倚靠造物者而存活,而造物者给予人以自由意志可以选择要不要按其规范而行。」这就是基督教简易的概略内涵 。由于此「造物者」的概念,存在于基督徒的信心基础之中,这使得他们往往 在考虑忖度事情时常会与那「终极的至善实体」相连结,因而使得一切事物就都带有了某种目的的性质。
基督教的苦难观中写得最清楚的就是《圣经》里的〈乔布记〉,最重要的观点就是:「现世生活没有直接的赏善罚恶,人活在世上是为了彰显上帝的荣 耀;可能有苦难,可能有喜乐」。换句话说,除非到了最后的审判,上帝绝对不会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因此,今天有人遭受不幸,有时候不是他自己的责任 ──他的苦难也许是为了彰显上帝的公义而有一种神秘的决定;那真正的意义 只有上帝知道,他活着只为了更认识上帝。
上帝与苦难
对受苦的人来说,上帝不是从天上给他们安慰,而是安静地参与在受苦者之中。对受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有没有人了解他的痛苦、认同他的处境、与他一起吶喊出心中的抗议。上帝没有应许信祂的人会一帆风顺,却应许「与他 们同在」,这种「同在」就是最大的安慰了;每个人都需要安慰与鼓励,上帝永远是扮演这角色。
上帝并没有叫我们一定要解释苦难的原因,其实祂自己也不常解释苦难存在的原因;上帝只要我们与哀哭的人同哀哭,与喜乐的人同喜乐,要记得与受 苦的人同在,因为我们的爱白白得来,也要白白地分享给别人。解释受苦的原因未必能安慰受苦者,惟有认同、体会、接纳才能使悲伤的人得着安慰!
四、基督教苦难观与现代人
苦难是各种宗教和哲学都无法逃避的主题,各种信仰也力图解释苦难、给一个说法。但是,苦难也是个几近「无解」的问题,尤其是「无辜受苦」的情 况;在这个残忍的事实面前,一切解释恐怕都显得苍白无力。而即使「勾消」 了上帝,人的苦难仍然得不到说明,也丝毫得不到减轻。天主教神学家汉斯. 昆公正地指出:「无神论哲学和虚无主义者(如尼采)所提倡的『人自己承担 自己的命运──包括苦难的命运』,结果是使人自己成为人类无边苦难的被告 。」
但是,因为苦难的存在而拒斥上帝,这种拒斥在基督教信仰这位受难的基督面前就完全无效了;因为十字架上的上帝自己就是一位受苦的上帝。其它信 仰对苦难的说明,如佛教「自我解脱」的主张,是「可思议」(credible)的, 而基督信仰里面则是完全不可思议的景观:上帝主动受苦。
上帝是超验的、绝对自在和绝对无辜的,但祂在十字架上无辜地承受着此世的受苦和折磨,以至最终被钉死。十字架上的受难牺牲是神性的上帝的显现 ,是基督信仰的基本体认。上帝降临十字架是受苦,表明上帝最痛心于人的受 苦,并以自己的挚爱来分担人的受苦。上帝的受苦是主动的,这种主动的受苦与挚爱的行为是合一的,上帝的挚爱表达为上帝的「分担痛苦」──分担人的 受苦,用神学语言讲,就是上帝与人的受苦和死亡认同。
只有圣经中的上帝、耶稣基督的上帝才受苦。只有圣经中的上帝才使人在无意义的苦难和死亡中,在苦难以至灭亡和失败中找到某种意义,这意义即: 最终的胜利不会是苦难、不幸和死亡,而是爱、正义和和平。耶稣基督的上帝是作为生存难友、与人并肩而立的上帝,与受苦的人休戚与共的上帝,是一位 同情的、与人患难与共的上帝,祂在未来将改变一切,把人从罪恶、苦难和死 亡中解救出来,把人类引向终极正义、彻底的和平和永生的上帝。
受苦只能在耶稣的受难和受死中获得某种意义。这意义即:即使在黑暗中 ,在悲伤、痛苦和不幸中,受苦者也能遇见以遣出自己的独生子耶稣为人受过 惨死来爱人类和关怀人类的上帝,从而,无论什么苦难和不幸都不能扼杀上帝在耶稣的受难中启示给我们的拯救之爱和希望。
 
五、结语
「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翰福音 16:33)这是耶稣在上十字架的前夕,对他的门徒劝慰的话。如今,同样的 话语仍旧安慰着无数倚靠上帝度过信心煎熬的灵魂;然而,无论这样的安慰对他们而言是多么的真实或有着何等诸般不可思议的奇妙,多数的人仍旧是难以 理解、也难以经历这样的「特权」。这两个群体该如何面对共同的苦难问题呢 ?我想,我个人只能期待基督徒们真实活出「上帝参与其中」的示范,将这样 的得力秘诀藉以这样沉默但有力的生活参与分享出去,感染整个世界。

瑜伽与佛教

要想开悟,最好的方法便是集中注意力并做到全神贯注,如果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或打断的话,就很难做到这一点。
思忖瑜伽和佛教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必须意识到,佛陀本身就是印度人,他精通吠檀多哲学,是瑜伽的修炼者,并致力于探索一种通过体验了解哲学的方法。作为瑜伽艺术的修炼者,佛陀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事业中,通过苦练获得了回报:开悟。

佛陀传教的核心是四圣谛,他在开悟后的第一次布道中对四圣谛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佛陀宣扬的第一条圣谛就是苦谛:人生存在的本质为苦。第二条圣谛是集谛:造 成痛苦的根源在于业与惑。第三个圣谛为灭谛:可以通过忍受世间诸苦获得涅槃。第四条圣谛为道谛:揭示出获得涅槃解脱的清净道,即佛教徒所知的“中道 ”。(包括:正确的认知,正确的意图,正确的言语,正确的行为,正确的工作,正确的努力,正确的觉察,正确的专注)
佛教和瑜伽思想流派都认为,超然于双重思想状态之外时就会开悟。克利须那在薄伽梵歌中阐述了舍心的重要性。
迷惑来源于爱与恨的双重性;万物众生都生而因此受到迷惑(奥巴拉蒂,第7:27章)。
慈悲为怀的佛陀有曰:“当所欲而不获时,我们心有不快;当所获非所欲时,仍然郁郁不乐。当我们无所欲、无所好时,我们就会获得解脱。”
帕坦伽利对瑜伽的定义是将心绪倾向悬止称为瑜伽(第1:2章),就是说当你的心绪不再波动时,便进入了瑜伽状态,体验到真正的“自我”,进入“三摩地境界”,即快乐、极乐和狂喜。
瑜伽经《astavakra samhita》称:凡认为己身解脱者即为解脱,凡认为己身羁束者即被羁束,思想使之然也。若认同永生不灭者,就可得以永生。

“意欲寻求开悟,就必须追根溯源。万物事出皆有因。开悟的根源在于仁爱。”
— 十四世达赖喇嘛
仁爱是佛教和瑜伽的核心教义。
帕坦伽利的《瑜伽经》称:奉行非暴力(不伤害他人)将带来善业,从而最终得以享受快乐和平静。第2:35章说道,不给别人造成痛苦者,可免遭痛苦。
我们所有的想法、言语及行为都将种因得果;鉴于此,我们对其它所有人都应友善、仁慈。
佛教和瑜伽都旨在开悟。在开悟境界可以实现绝对的万物合一。因此,他性是开悟的业障,而仁爱则是良药。仁爱是从他人(所有人)中反观自己的能力,反观要清晰、有力度,要足以消除他性。他性消除时,合一才能得以存在。这就是佛教用语中所谓的色即是空。
佛教和瑜伽都认同,世间有苦难,而人也可以脱离苦难。这一古老的教义认为,仁爱是获得解脱的法门。冥想是一种佛教徒和瑜伽修行者用以超脱心绪波动 (双重思维过程)的瑜伽术,从而实现万物合一。佛教徒称之为空。瑜伽修行者称之为绝对自我。莎士比亚说:“即使玫瑰不叫玫瑰,依然芳香如故。”
sharon gannon, 2001
莎伦•甘农,2001年出版

2009年7月10日星期五

Okanagan摘樱桃



瑜伽的益处

以下是从事瑜伽后出现的益处,要有耐性,瑜伽需要时间展现效果。几周内,你就会觉得内心较以前平静,注意力较集中。几个月后,器官与腺体的回春会开始发生。

一、活力增加,来处瑜伽对脑部与腺体的作用。

二、外观与心情的年轻:瑜伽减少面部皱纹,产生天然的“拉皮”效果。这主要归功于倒立。我们通常的直立体位,促使地心引力将肌肉下拉。假以时日,面部肌肉逐出现下塌现象。每日倒立数分钟,我们得以扭转地心引力的作用,使其成为我们回春的助力,令面部肌肉不致松弛,它使皱纹减少,皮肤自然拉平。

瑜伽倒立体位经常能使灰发恢复其原来色泽,并延缓灰发现象。这是因为倒立使得流向头皮内发囊的血液数量增加。这个体位令颈部弹性增加,除去了颈部血管与神经的压力,使得更多血液流向头皮肌肉。也就是说,发囊得到更多营养,产生更丰富的健康头发。

三、活得更久:瑜伽影响所有长寿的条件:脑部、腺体、脊柱与内部器官。

四、增加疾病抵抗力:瑜伽锻炼出一副健壮的体格,免疫能务也增加。这个加强的抵抗力可以对付从感冒到诸如癌症的各种严重病症。

五、改善视力与听力:正常的视力与听力主要是靠眼睛与耳朵得到良好的血液循环与神经传送。供应眼睛与耳朵的神经与血管必须通过劲部。年岁增长时,劲部正如脊柱其他部分一样失去弹性,神经与血管经过颈部时就有可能遇到滞疑难行的状况。如此变妨碍神经与血液对眼睛与耳朵的供应,因而影响他们的运作。瑜伽体位与瑜伽颈部运动能改善颈部状况,进而加强视力与听力。

六、心智情绪的改善:由于瑜伽使包括脑部在内的腺体神经系统产生回春效果,心智情绪自然会呈现积极状态。它使你更有自信,更热诚,而且比较乐观。每天的生活也会变得更有创意。

在你开始感觉良好、看来年轻,以及开发出你完全的潜能时,这些正面的心智与情绪状态自然会出现。

2009年7月2日星期四

A Yoga scripture

I like this:
"If the body is weak, if the veins and nerves are weak, if there is no strength in the life force, then how can we derive any joy from living?"

People everywhere are realizing that the foundation of happiness is health.

Do you ag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