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1日星期六

瑜伽与佛教

要想开悟,最好的方法便是集中注意力并做到全神贯注,如果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或打断的话,就很难做到这一点。
思忖瑜伽和佛教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必须意识到,佛陀本身就是印度人,他精通吠檀多哲学,是瑜伽的修炼者,并致力于探索一种通过体验了解哲学的方法。作为瑜伽艺术的修炼者,佛陀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事业中,通过苦练获得了回报:开悟。

佛陀传教的核心是四圣谛,他在开悟后的第一次布道中对四圣谛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佛陀宣扬的第一条圣谛就是苦谛:人生存在的本质为苦。第二条圣谛是集谛:造 成痛苦的根源在于业与惑。第三个圣谛为灭谛:可以通过忍受世间诸苦获得涅槃。第四条圣谛为道谛:揭示出获得涅槃解脱的清净道,即佛教徒所知的“中道 ”。(包括:正确的认知,正确的意图,正确的言语,正确的行为,正确的工作,正确的努力,正确的觉察,正确的专注)
佛教和瑜伽思想流派都认为,超然于双重思想状态之外时就会开悟。克利须那在薄伽梵歌中阐述了舍心的重要性。
迷惑来源于爱与恨的双重性;万物众生都生而因此受到迷惑(奥巴拉蒂,第7:27章)。
慈悲为怀的佛陀有曰:“当所欲而不获时,我们心有不快;当所获非所欲时,仍然郁郁不乐。当我们无所欲、无所好时,我们就会获得解脱。”
帕坦伽利对瑜伽的定义是将心绪倾向悬止称为瑜伽(第1:2章),就是说当你的心绪不再波动时,便进入了瑜伽状态,体验到真正的“自我”,进入“三摩地境界”,即快乐、极乐和狂喜。
瑜伽经《astavakra samhita》称:凡认为己身解脱者即为解脱,凡认为己身羁束者即被羁束,思想使之然也。若认同永生不灭者,就可得以永生。

“意欲寻求开悟,就必须追根溯源。万物事出皆有因。开悟的根源在于仁爱。”
— 十四世达赖喇嘛
仁爱是佛教和瑜伽的核心教义。
帕坦伽利的《瑜伽经》称:奉行非暴力(不伤害他人)将带来善业,从而最终得以享受快乐和平静。第2:35章说道,不给别人造成痛苦者,可免遭痛苦。
我们所有的想法、言语及行为都将种因得果;鉴于此,我们对其它所有人都应友善、仁慈。
佛教和瑜伽都旨在开悟。在开悟境界可以实现绝对的万物合一。因此,他性是开悟的业障,而仁爱则是良药。仁爱是从他人(所有人)中反观自己的能力,反观要清晰、有力度,要足以消除他性。他性消除时,合一才能得以存在。这就是佛教用语中所谓的色即是空。
佛教和瑜伽都认同,世间有苦难,而人也可以脱离苦难。这一古老的教义认为,仁爱是获得解脱的法门。冥想是一种佛教徒和瑜伽修行者用以超脱心绪波动 (双重思维过程)的瑜伽术,从而实现万物合一。佛教徒称之为空。瑜伽修行者称之为绝对自我。莎士比亚说:“即使玫瑰不叫玫瑰,依然芳香如故。”
sharon gannon, 2001
莎伦•甘农,2001年出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