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述说法有以下问题:1. 对我是谁是如何漠视和混淆的? 怎样才能不混淆和漠视我是谁,我到底是谁?2.什么叫“相信存在另外一个自己,一个“自我”? 这从逻辑上不通,在第一点里面既然都漠视和混淆了自我(即我是谁),都没有搞清自己是谁,又怎么能够去相信存在另外一个自我,另外一个自我一定和现在的自我相对比的,如果没有现在自我的界定,就不可能出现另外一个自我3.如果对享乐不依恋,比如美食、情欲,那么就失去了人的特质,石头是不会依恋的。对享乐和情欲的依恋是人之为人的更本之一。人为了摆脱痛苦,通过修炼把自己作为人的根本特质砍掉,能够得到什么?像石头一样的“幸福、完美“。4.同三,如果对痛苦不厌恶,如果麻木,那么和石头有什么两样?连大树都比不上。如果喜欢,那么就真的是不同于世人所知道的存在了,这个存在真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5.同3,4, 如果不惧怕死亡,不留恋生命(人的特质),那么就不是人,至少是变异的人。我们为什么要去达到那个境界?如果去掉那个特质,我们的意义又在哪里?又为什么要去“仁爱“,“仁爱“的定义是关注、支持、帮助他人的作为人的正常特质和合理的需要。如果不是这样定义,那谈论仁爱的意义在哪里?谈论仁爱对谁有什么作用?seekinglovetruth@gmail.com请大师指点
对上述说法有以下问题:
回复删除1. 对我是谁是如何漠视和混淆的? 怎样才能不混淆和漠视我是谁,我到底是谁?
2.什么叫“相信存在另外一个自己,一个“自我”? 这从逻辑上不通,在第一点里面既然都漠视和混淆了自我(即我是谁),都没有搞清自己是谁,又怎么能够去相信存在另外一个自我,另外一个自我一定和现在的自我相对比的,如果没有现在自我的界定,就不可能出现另外一个自我
3.如果对享乐不依恋,比如美食、情欲,那么就失去了人的特质,石头是不会依恋的。对享乐和情欲的依恋是人之为人的更本之一。人为了摆脱痛苦,通过修炼把自己作为人的根本特质砍掉,能够得到什么?像石头一样的“幸福、完美“。
4.同三,如果对痛苦不厌恶,如果麻木,那么和石头有什么两样?连大树都比不上。如果喜欢,那么就真的是不同于世人所知道的存在了,这个存在真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
5.同3,4, 如果不惧怕死亡,不留恋生命(人的特质),那么就不是人,至少是变异的人。我们为什么要去达到那个境界?如果去掉那个特质,我们的意义又在哪里?又为什么要去“仁爱“,“仁爱“的定义是关注、支持、帮助他人的作为人的正常特质和合理的需要。如果不是这样定义,那谈论仁爱的意义在哪里?谈论仁爱对谁有什么作用?seekinglovetruth@gmail.com
请大师指点